close
(一)志願結社的客觀環境限制:
1.畢竟是民間性團體,無法取代政府。
2.對政府依賴偏高易失去自主性。
3.部份團體的公共性不足影響其公信力。
(二)志願結社的外部性問題:
1.「搭便車」免費佔用政府資源
2.享受其他團體努力的成果
(三)台灣志願服務發展:
1.發展方向:
(1)職業性團體→公益性團體
(2)國內服務→國際服務
(3)國際志願性團體+國內相關團體
2.發展過程:1952年的農業推廣體系→救國團志願服務體系→1992年的臺北市志願服務協會→1995年的內政部社會祥和計畫→2001年通過志願服務法→2001年聯合過訂為國際志工年。
3.重要社團:國際世界展望會臺灣分會、無國界醫師組織、國際志工協會、慈濟功德會、臺灣路竹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等。
貳、分組討論
一、請上網蒐集臺灣或國際社會運動的例子,並說明及分享:
(一)此運動的主導者及主要參與者為何?
(二)其目的或目標?
(三)其組織運動如何進行?
(四)其結果?
(五)你們的感想、建議或結論?
二、請上網蒐集臺灣或國際社會團體的相關資訊,並說明及分享:
(一)組織簡介?(至少包括名稱、成立過程、成立宗旨、主要參與者、經費來源、組織運作方式及曾經有辦過哪些活動或提供哪些支援)
(二)你們的感想?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