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格發展的相關理論
1.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1)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奧地利的醫生兼心理學家,他認為神經病症狀的主要原因是慾望在潛意識內作祟,將人的心(mind)比作一座冰山,浮出水面較少的部份代表意識經驗(conscious experience),這部份是人們可以意識或知覺到的;另有一部分是掩蓋在水面下的代表潛意識,這一部分是人們無法意識或知覺到的;再有一部分是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前意識,一般狀況下,這一部份意識不到,但若努力回想或思考就可以知覺到。潛意識是衝動、熱情及原始本能的儲藏庫,深深影響我們的想法、行為,所以,要瞭解一個人最好先瞭解他的潛意識。
(2)佛洛伊德對於「我」的見解:認為人格是由本我(生物的我)、自我(真實的我)、超我(社會的我)三個部份所組成。其認為在自我心理狀態尚未發展之前,我們的行為受本能需求的「本我」(id)駕馭,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學習分辨是非對錯,發展出強調道德感的「超我」(super ego),當本我與超我產生衝突時,扮演協調角色的「自我」(ego)也就漸漸發展出來,使得本我和超我達到平衡。
我 | 人格結構 | 意義 | 原則 | 內 涵 | 運 作 | 撿到100萬 |
本我 | 生物的我 | 快樂原則 | 原始的衝動、 內在的驅力 | 本能地滿足個人慾望 | 占為己有 | |
自我 | 真實的我 | 現實原則 | 本我與超我間的緩衝與調節器 | 協調本我與超我 | 送警招領 | |
超我 | 理想(道德)的我 | 道德(完美)原則 | 道德與社會規範 | 管制本我滿足社會期待 | 拾金不昧 |
(3)人格發展的過程是潛意識與社會約束力的拉鋸戰,在本我、超我、自我三者交互作用下,本我通常會被壓抑,隱藏起來變成潛意識。若三者能和諧運作,就會發展成適應良好的人,若受到過份限制或放縱,未能獲得適度滿足,就可能產生發展遲滯的「固著作用」(fixation),導致個人生活適應困難,甚至心理異常。
(4)人格發展階段:口腔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3-6歲)、潛伏期(7-青春期)、兩性期(青春期後)。
階段 | 重要發展 | 固著作用 |
口腔期(0-1歲) | 口腔吸吮、咀嚼、吞嚥獲得滿足。 | 口腔性格: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 |
肛門期(1-3歲) | 大小便排泄獲得滿足。 | 肛門性格:頑固、冷酷、剛愎、吝嗇等。 |
性器期(3-6歲) | 對自己的性器官特別感興趣,經由「認同」化解戀母或戀父情結。 | 對兩性關係產生焦慮與困惑等。 |
潛伏期(7-青春期) | 興趣擴大、疏遠異性,重視同性友誼。 | 退縮或過度個人主義。 |
兩性期(青春期以後) | 兩性差異明顯、異性性需求、性心理成熟。 | 較難適應婚姻生活或負為人父母之責。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