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壹、本課學習重點

一、自我的意義與發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

1.自我(self):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的一種想法。自我是先天和後天相互作用的結果,先天方面如:身體特徵、聰明才智等生物因素,後天方面如:社會文化、環境。

 

2.自我的形成:個人隨著年齡的成長與互動範圍的擴大,會逐漸認識自我,瞭解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而形成自我。

 

 

()社會化與再社會化

1.社會化(socialization):個人經由家庭、同伴、學校、大眾傳播等社會化途徑和社會環境交互作用,學習社會上得各種知識、技能、行為規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以適應社會的過程。

 

2.再社會化:係指學習一套與先前不同的價值、規範、信仰、態度和行為的社會系統。其類型包括下列三者:

(1)繼續社會化(continuing socialization):從成年到死亡不斷學習新角色和價值的發展過程。

(2)新社會化(new socialization):個人到一個新的社會或環境必須接受新的社會化,學習新的文化或社會系統。

(3)洗腦(brain-washing):採取強制迅速的灌輸方式,徹底改變或放棄原來的角色價值。

 

3.社會化的過程: 社會化是個人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有效運作不可或缺的連續過程。即經由社會化→扮演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社會文化傳承→角色期望造成自我概念的混淆→再社會化→價值觀、行為方式的自我調整→適應與融入社會

 

 

()自我概念形成的理論:

1. 顧里的「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

(1)顧里(Charles Cooley1864-1929)是美國的社會學家,從「將心比心」、「同理心之想像」發展出「鏡中自我」的概念,主張自我是社會互動的產物,人會「以人為鏡」或「以社會為鏡」來反映出自己的影像,形成個人的自我概念,即I am who I think you think I am.

(2)換言之,其強調自我概念是透過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即透過與他人的接觸意識到他人對於自己的看法,亦即站在別人的角度反觀自己的結果。例如:當一個人被稱為帥哥、美女,與另一個人被稱為醜男、醜女所產生的自我概念,很明顯的就會不同。

(3)運作過程:   呈現   (想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為何)

判斷   (想像別人如何評斷自己)

主觀解釋 (在想像別人對自己的評斷後,自己的反應與感受)

  (4) ☆想一想☆

A.請拿出帶來的鏡子,自己先照一照,然後描述鏡中的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B.你認為你在別人眼中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認同別人對你的看法嗎?為什麼?

C.你贊成顧里的「鏡中自我」這個理論嗎?為什麼?

  

   2. 米德的「社會自我」

(1)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美國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及哲學家,主張自我係源於社會相互作用,兒童並不是天生即具有自我意識,而是在與他人互動過程中,對於語言符號的學習、理解與角色扮演中,經由社會回饋,學會自己作為客體的思維而形成自我的概念。

(2)其認為自我發展是社會經驗的累積,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透過對重要他人(如父母、照顧者等)的角色模仿與扮演,來擴大自己的經驗,強調環境塑造人類行為的重要性。

(3)其將個人行為分為「主我」(I)「客我」(Me),透過主我和客我不斷互動與對話,客我對主我提供約束反應,主我對客我做出有利的反應,而發展出自我的概念。

A.主我(自然我,nature I):是個人的本能的、獨特的自然特性,這些自然的特性基本上是動物性的特質,易衝動、較主觀、較主動、具創造力、未經社會化的我,是實在的我、個別性的我。

B.「客我」(社會我,social Me):是經過社會薰陶、客觀、被動、遵守規範、已社會化的我,是因襲社會文化的產物,已將社會的期待與需求內在化,是整合過的我。

(4)兒童期是發展自我的關鍵期,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分為:

階段

年齡

社會化行為特徵

模仿(準備)階段

2-3

會模仿重要他人的行為舉止。

遊戲階段

4-8

會隨性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但只會注意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與表現,而不會去在意其他同伴的角色或表現。

團體遊戲階段

8歲以後

會開始注意別人(概括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即學習由他人的角度來看自己,也會注意到他人的存在,並開始懂得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

(5)米德在此理論中提出兩個重要的概念:

A.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係指孩童所羨慕、模仿的對象,對其個人的評估較具影響力,這些人也將變成是他的參考團體(reference group),這個團體足以影響其對個人形象、行為與決定的評估。

☆想一想☆你的重要他人有哪些人?這些人中誰對你最有影響力?為什麼?

 

 

 

  

 

B.概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s):即社會大眾對個人自己的期待或個人自我的評估。個人隨著生活領域的拓展與認知的增長,他人對個人的影響力會逐漸由重要他人轉移至概括化他人,即發展出客我的概念。

☆想一想☆如果你坐上一部僅剩兩個座位的公車,一個位子旁邊是坐一位女性,另一個位子旁邊是坐一位男性,而你很想坐下來,你會選擇哪一個位子?為什麼?

 

 

  

()「身體」與「心理」的社會特質

1.身體意象(body image):是個人為自己身體特徵的客觀認知及主觀評價,以及個人感受他人對自己外觀的評斷;亦即個人對自己身體美醜強弱的整體評價。

2.自我中心(egocentrism):自我中心意識表現於「假想的觀眾」、「個人傳奇」。

(1)假想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認為個人是舞台的焦點,他人會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隨時隨地都在審查自己、評斷自己,所以,很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會遭人議論或成為他人的話柄。

(2)個人傳奇(personal fable):是個人錯誤的以為自己的思考內容與方式是與眾不同,而產生自我中心的現象,認定自己的想法獨一無二或自己有著強大的抗力,當受到批評時,會認為「根本沒有人瞭解我﹗」的感觸,或自認不會被毀滅而誤入歧途。

(3)青少年期間因身體意象和自我中心而對自我認識的偏差,可透過學習與自我省思改變。

(4)☆想一想☆當你走過人群時,你會不會覺得好像有人會在看你?如果會,那你第一個想到的意念是什麼?然後你會怎樣想?如果不會,那通常你的眼光會看什麼?或想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