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一章 自我與社會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壓力及其形成原因

1.壓力:是生活事件所引發的刺激或反應,以及其交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壓力可能是一種來自內在或外在環境的刺激,所引發生理、心理、行為上的反應,動態的歷程與結果。

2.壓力的特性:

(1)主觀性:同樣的事件有人覺得有壓力,有人卻不覺得。

ji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的發展

1.認知發展:皮亞傑認為青少年已發展至形式運思期,個體能運用抽象的、合於形式邏輯的推理方法思考解決問題;但是其會依情緒好壞而對人、事產生直接反應,對他好的人就是好人,反之,則是壞人。

2.道德發展:科爾堡認為青少年已經能以一個人的行為是否遵守團體規則、善盡責任或義務、尊重法律、服從權威來判斷是非對錯,但其反抗意識強烈,在道德實踐上較不受傳統權威拘束。

3.情緒發展:認為自己已長大成人應該有獨立自主的空間,心態上傾向不依賴父母喜歡獨自做事,但因荷爾蒙分泌的影響,情緒起伏變化很大,反應也較強烈。

ji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危機發展階段理論)

(1)艾瑞克森(Erick Erikson1902-1994)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1950年提出「心理社會期」(psychosocial stages),將人生全程分為八個階段,強調人格發展中社會環境的重要性,認為人格是否在每一階段中順利形成完全決定於個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且每一階段的發展是否順利與其前一階段的發展有關。艾瑞克森屬於新精神分析學派。

(2)因其認為人生的每一階段的發展各有其特定的問題與困難,這些問題與困難為解決前,心理的危機將會持續存在著,困難解決、危機化解後,就是一個轉機,人生就會順利繼續發展,因此,此說又稱為「危機發展階段理論」。

(3)心理社會發展對人格的影響:

ji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格發展的相關理論

1.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1)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奧地利的醫生兼心理學家,他認為神經病症狀的主要原因是慾望在潛意識內作祟,將人的心(mind)比作一座冰山,浮出水面較少的部份代表意識經驗(conscious experience),這部份是人們可以意識或知覺到的;另有一部分是掩蓋在水面下的代表潛意識,這一部分是人們無法意識或知覺到的;再有一部分是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前意識,一般狀況下,這一部份意識不到,但若努力回想或思考就可以知覺到。潛意識是衝動、熱情及原始本能的儲藏庫,深深影響我們的想法、行為,所以,要瞭解一個人最好先瞭解他的潛意識。

(2)佛洛伊德對於「我」的見解:認為人格是由本我(生物的我)、自我(真實的我)、超我(社會的我)三個部份所組成。其認為在自我心理狀態尚未發展之前,我們的行為受本能需求的「本我」(id)駕馭,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學習分辨是非對錯,發展出強調道德感的「超我」(super ego),當本我與超我產生衝突時,扮演協調角色的「自我」(ego)也就漸漸發展出來,使得本我和超我達到平衡。

ji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構人格類型

1.人格(personality):源於希臘字personna,是面具(mask)的意思,衍生為一個人的「內在自我」(inner self)的外顯表現。

(1)心理學上:指個人獨特的性格特質,例如:你的興趣、個性等。

(2)社會學上:個人時常表現的行為傾向,例如:你的能力、職業選擇等。

ji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壹、本課學習重點

一、自我的意義與發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

1.自我(self):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的一種想法。自我是先天和後天相互作用的結果,先天方面如:身體特徵、聰明才智等生物因素,後天方面如:社會文化、環境。

ji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